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每天都跟孩子念,但是真的知道背后意義嗎?剛剛過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周末,跟老婆孩子一起去香港二澳村,體驗插秧,領悟農民伯伯的辛苦?,F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,沒餓過肚子,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,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,學會珍惜,學會知足!
也許對于普通農民來講,雙手和雙腿沾滿泥巴在田里勞作,這再正常不過。
但作為億萬富豪的后代,霍啟剛主動讓孩子去田里體驗農民的辛勞,真的非常難得,引起網友的熱捧也在情理之中。
02
開始知道霍英東先生的故事,是在上世紀90年代。
大概從1992年的第25屆奧運會之后,“霍英東體育基金”都會對奧運健兒進行獎勵。
每一位奧運冠軍會獲得一枚重一公斤的純金金牌和8萬美元獎金,亞軍是半公斤重的金牌和4萬美元,季軍是0.25公斤的金牌和2萬美元。
那時候感覺,霍英東先生真有錢。
雖然他不是香港最富的,但至少也是香港前十的富豪。
以我們普通人的眼光看,他的子孫如果愿意,一輩子不用十指沾泥,根本沒有必要知道干農活是怎么回事,不必管土豆是生在土里還是掛在樹上。
不用說霍家,就算是郭晶晶,作為一代跳水女皇,四枚奧運金牌得主,廣告商的寵兒,收入也堪比一線明星。
霍啟剛郭晶晶想讓孩子享受豐富的物質條件,并不是什么難事。
但很多人卻發(fā)現,夫婦倆經常逛地攤,穿幾十元的衣服,孩子也是穿200元一雙的普通鞋子,他們仍然會教育孩子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讓他去田里體驗插秧的辛苦。
03
說來慚愧,雖然筆者自詡為從小對孩子教育得法,但作為農三代,兒子從小到大卻從未去田里干過農活。
別說插秧種地,就連很多農作物長什么樣子他都認不好。
當然,這不怪孩子,怪我們。
我們教育孩子,更多的是讓他去學琴棋書畫,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,去做一張又一張試卷。
跳出農門的我們,似乎在用盡一切力量讓孩子離土地越來越遠。哪怕給孩子最基本的體驗都已經忘記,最起碼的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教育都已經忽視。
人們總是說幼時的苦難是一筆財富,我們當然不必沒有困難去創(chuàng)造困難,但讓孩子多一些經歷和體驗,卻是家長應該做的。
這對完善他們對于生活的認識,對于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,都有好處。
一個體驗過干農活累的孩子,不會覺得坐在教室里學習苦,也不會因為老師或家長批評一句就尋死覓活。
記得去年就有媒體報道說,一位六年級學生連著三天沒有完成作業(yè),他的父親周末帶他回了鄉(xiāng)下老家,接受了一次“苦難教育”,往玉米地里挑糞。
挑了一天糞的孩子回到學校后,不但每天的家庭作業(yè)都認真完成,而且“就連字都寫得非常工整了?!?/p>
04
不管窮也罷,富也罷,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都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。
據說李嘉誠說過一句名言:一個人事業(yè)上再大的成功,也彌補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。
不管這句話是不是李嘉誠說的,作為香港首富,他在教育孩子方面確實也有獨到的見解。
他的兩個兒子,從小很少享受奢華的生活。
孩子們的零花錢,還要靠自己勤工儉學得來。
雖然孩子自小就在頂級名校就讀,卻很少用專車接送,而是帶孩子去擠電車。
孩子不解地問:“為什么別的同學都有私家車專程接送,而您卻不讓家里的司機接送我們呢?”
李嘉誠笑著解釋說:“在電車、巴士上,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(yè)、不同階層的人,能夠看到最平凡的生活、最普通的人,那才是真實的生活,真實的社會;而坐在私家車里,你什么都看不到,什么也不會懂得。”
于是,兩個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,在擁擠的電車里一天天長大。懂得了真實的生活充滿了辛勤和勞累,安逸和奢侈并不是生活的常態(tài)。
如今,李嘉誠的孩子在事業(yè)上也是做得風生水起,不在其父之下。
05
在霍啟剛的那則微博下面,網友點贊最多的評論是:
他讓我們學會了分辨貴族和土豪。
其實貴族更多的是一種精神長相,很多時候,精神的豐盈比物質的豐富更重要。
教育的最終目的,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性格健全、積極向上的人。
從教育的意義上講,讓孩子體驗一次插秧,勝過在私人游艇上搞一次盛大的派對。
我們可能沒有霍啟剛郭晶晶有錢,但我們在教育孩子時,完全可以向他們學習,在讓孩子在學業(yè)上不斷進步的同時,讓他們多體驗一下生活的疾苦,歷練一下自己的精神長相。
我們也許不能讓孩子成為土豪,但可以讓孩子成為貴族。